今天先來說說什麼是奧福音樂教育?
卡爾·奧福,是二十世紀著名的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並且專門為兒童設計了音樂教學法,
因為具有創造性與啟發性,尤其特別注重採用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素材,
以淺近、自然、活潑的方式開啟兒童的藝術視野,普遍受到各國音樂教師及愛樂者的肯定,
他主張音樂教育的目標是透過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來造就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1924年,奧福與舞蹈家歌特(Dorothee Günther)女士共同創辦結合
音樂、律動和舞蹈教育的哥特學校 (Gunther Schule)。
從觀察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奧福了解到兒童學習音樂,
應該從培養節奏感開始,先從節奏樂器體驗音樂的趣味,
再逐漸加入旋律、和聲等元素,後來逐漸發展而形成「奧福音樂教學法(Orff Approach)」。
課程當中包括律動、歌唱、樂器合奏與即興創作,鼓勵兒童去感受種種自然動作,
課程設計強調漸進的方式,以本國童謠、民謠作為兒童音樂教育的基礎,重視本土化與生活化。
此外,運用身體樂器、敲擊樂器、奧福樂器及鍾琴敲奏、直笛吹奏等,
由獨奏到整體合奏,體現演奏的樂趣。
而奧福教學法主要關鍵在於"探索" 及 "經驗",
激發參與者的想像力與思考力,邀請學習者進入音樂的喜樂中,
發展潛在的音樂性,著重音樂的經驗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標。
因此,在教學上特別強調創造性、漸進式、本土化、完整性、社會性、平衡性,
以及專門性,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份發揮創作潛能,
也能夠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中,快樂的走進音樂殿堂,
學習起來自然而沒有隔閡,又能夠一面享受合奏的樂趣,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及滿足感。
奧福教學是藝術教育的基礎,除用於幼兒的啟蒙期之外,
青少年、成人乃至於銀髮族,都可從中獲得啟發,
並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創造、合作、互動的樂趣。
(以上是論書籍、教育資料及維基百科的說明)
.........................................................................................................................................................
是的,本著這樣的音樂教育模式,現場奧福教學已經15年的小林老師之奧福課,
能夠依順孩子的個別特質以及發展狀況,為孩子們設計專屬於該班孩童的音樂課程。
音樂能力,是我們身為人都擁有的能力,有的人天生多了一點感知,
有的人需要多一些的鷹架去引導與誘發,但只要被帶領,
任何一個人都有感受音樂與享受音樂,甚至演奏與表現音樂的能力。
然而音樂的呈現本身是一個複雜的歷程,簡單來說音樂包含了旋律和節奏,
他們二者缺一不可,而節奏感和身體的協調運用有著明顯的關係,
且幼兒的學習不是單一面向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單一方式學習的,
而我們最早發展的感官是聽覺,早期的經驗累積是透過動覺,
孩子在還不會說話唱歌之前,都是透過摸摸看,吃吃看,拍拍看….等方式,
所以當幼兒學習吸收事物時是一邊看著,一邊做著,一邊聽著的。
此外,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節奏的表現,
然而從我們能夠發聲開始,便正式進入了旋律的領域。
所以啊!學習音樂,抑或是在音樂活動中探索,
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也可以說是很必要的。
因為透過奧福音樂課,孩子不但能在社會互動中建立人我關係,
也能在其生活化、遊戲化與本土化的過程中,
提升孩子的常識、生活能力,以及豐富生命經驗,
更能在肢體律動舞蹈的探索中了解自己的身體,
感受身體的變化,與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並且最重要的是在器樂的敲奏下去學習合作與等待。
6歲前孩子的耳朵發展最敏感靈敏,這段期間孩子若透過奧福音樂教學法的帶領,
能良好的學會運用聽力感知生活的周遭,能有更好的音感能力,辨識能力,
因為我們給予了機會讓孩子去感受它,使用它,並運用它,
這段敏感期是過了就要花更多力氣去養成的了。
而透過親子課程,家長也能學會一些方式去聆聽音樂、享受音樂,感應音樂,
以及展現音樂,您能發現不是您沒天分,而是還沒開始!
可能很多家長覺得奧福課沒有什麼,就跳一跳,玩一玩,隨便敲敲而已,
不過,若您理解了我前面和您提到的孩童的學習模式,
那麼可能就會知道乖乖坐著,然後看著課本敲奏或是唱歌演奏樂器,
是不符合孩童發展的了!因此,即便只是唱唱跳跳,即便看起來好像都很像,
但隨著不同的主題、單元、或是歌曲,都有不同的元素在堆疊與延伸,
只是可能在沒有更多的說明之下,您不知道而已!
所以奧福課是一舉數得的,
一方面透過有目標有目的性有程度規劃性的活動提升與引導孩子在音樂方面的感知與能力,
另一方面豐富累積孩子在各個面向的基本能力,是全面性的,也是具備完整性與發展性的。
音樂藝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奧福音樂課是生活化的藝術,是藝術化的生活。
大體來說,在正式進入單項樂器的學習前,若有奧福課程的探索經驗,
相較沒有參與過的孩童要來得容易進入狀況,
不論在節奏感上、旋律的感知上、樂理的認知上、掌握樂曲的音樂性上,
抑或是對音樂的感受與表現上,都要來得更好些。
相對的,孩子不用同時處理多項訊息,能讓初學樂器者的挫折感降低,
信心增強,成就感與動力也能同時得到正增強。
因此,可以簡單一點的來說明,2~4歲進入奧福音樂課程的活動中,
是全面性、統合性的為孩子做各項能力的開發與刺激,是奠定一個人的基礎養分;
而4~6歲進入奧福音樂課程活動中,則是正式進入音樂學習的殿堂,
透過繪本故事、遊戲、肢體律動、道具的運用…等的方式,
進行基礎樂理和各項音樂元素的認識,開始更有組織與系統性的探索音樂、玩音樂、創作音樂,
因此即興與學習後的應用是重點,也一一開始對不同的樂器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
不但進入到鍾琴、笛子、鼓類的學習,甚至是鋼琴、烏克麗麗與小提琴的基本探索。
若是您將音樂能力當做是一個人的基本能力時,那麼要學多久奧福,
以及要不要上奧福課可能就不是問題了。然而,問題將會是學了奧福後,
我要如何引導孩子去發掘與發展他的音樂趨向。
這要如何去發現與發掘?除了家長的觀察外,和授課老師的互動與討論就很重要啦!
有些時候,家長們會比較心急的想看到孩子對什麼有興趣?
大體上也從他是否在課堂中參與得很熱烈來評斷,
通常也頂多給孩子1~3堂課的時間來為他決定他們有無興趣。
事實上,孩子是否熱烈參與除了跟個性特質有關外,
還有一個部分是活動和音樂有不有趣?能否吸引孩子?
但用幾堂課來評判孩子有沒有興趣實在是有一點可惜的!
因為音樂的範疇很廣,音樂的類別也相當多,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
但卻也需要學習去沉澱下來感受我們可能並不完全喜愛的類別,
因為唯有真正的認識與學習過後,我們會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喜愛不喜愛是為什麼,
但卻也能在過程中學會包容與感受,進而對不同的事物多一份理解心和尊重。
加上,有的孩子需要的醞釀期很長,對於新的人事物的接受時間也較長,
願意安心自在的在人前表現也很長,那麼他在課堂中基本上可能多半是用聽和看的,
而不願意去動作嘗試探索,時常也可能在媽媽身邊坐著討抱抱,陪伴與等待他的時間需要拉長,
但若他能在生活中運用他在課堂中所看到的事物,那麼他絕對是喜愛的,
只是他本身還沒完全準備好而已。
比較常見一些家長會反應我問孩子要不要上課,問他喜不喜歡,
他都說不喜歡不要上課,碰到這樣的情形,
我覺得倒是要看看孩子在課堂中的狀況,若回家聽音樂複習時都沒有任何反應,
上課時總是看都不看聽也不聽,那麼要先了解看看是否孩子有什麼個別需求沒被滿足,
先不要急著認為孩子對音樂沒興趣,有可能換個環境,或是換個老師就能改善,
人和人之間總還是有磁場問題的存在,對吧!?
再好的老師,也有不投緣的學生,再優的學生,也得碰到對的老師啊!
再說,養成一個興趣無法在一兩堂課中達成的!
要將一樣事物變成為一個興趣,若是沒有經歷挫折磨練與突破是無法成為真正的興趣的,
因為培養一個興趣那是需要時間與計劃的!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和大家說,不要只透過自己的想法為孩子做決定,
更不要只聽從孩子的想法做決定,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
對老師多一點的提問和溝通,如果您相信音樂能給孩子更多的正面能量,
如果您也覺得音樂是人很基本的能力,
如果您真心希望音樂能用某一種方式成為孩子的興趣的話,
那麼請不要小看奧福課的力量和功能,也請再多給一些時間等待與觀察。
當然,環境、課程內容,以及教師的特質,也都很重要,
這些就得家長們稍稍做功課,用點心去感受與了解了!
~~~~~~~~~~~~~~~~~~~~~~~~~~~~~~~~~~~~~~~~~~~~~~~~~~~~~~~~~~~~~
小林老師因應各年齡層孩子的發展需求與音樂探索的目標,
做了適合各個年齡層專屬的課程規劃,各種類課程間相互有著關聯性,層層堆疊,循序漸進,
各年齡層間也各自有各自的教材,每一個班也都有我為他們規畫的專屬計畫,
除了音樂上的,還有他們個人本身個別需求上的,
因此,沒有任何一個班級會上到一模一樣的課程內容,
即使是同一個年齡層。以下簡單介紹每個班的主軸~~~
1)1歲寶寶親子課(啟蒙):主要在幫助親子建立一個良好的互動關係,
透過音樂穩定與帶動親子間的成長,促進寶寶發聲,並協助其與聆聽聲音間做連結,
開啟寶寶透過基本的爬、走、站、以及親子間的律動,建立與感受節奏和韻律的概念。
透過唸謠歌唱體驗聲音的變化與感受,在快樂的氣氛中享受音樂帶給親子間的美好。
2)2~4歲親子課(探索與感知):這個年齡層生活經驗尚不夠豐富,許多能力也還在建構中,
課程中會增添與豐富孩子所需要的各項能力之經驗,除了有繪本的分享,
有古典樂的欣賞,遊戲律動的體驗,各類樂器的探索,還會有勞作的創作呢!
目的都在幫助孩子將感受到的音樂透過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
◎2歲班-需要家長一起加入活動之中,因為對老師的熟悉度尚不足,
家長能成為老師引導的翻譯與協助,並了解課程內容,
回家可以聽音樂和孩子一起複習與遊戲,還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
◎3歲班-家長可以不用參與活動,若孩子需要陪伴,可在旁讓其安心,
若孩子不需要陪伴,可以練習獨立上課。
孩子們在年齡與經驗上的成長,也讓他們在能力上有所不同,
因此這個班級雖然學習方式和2歲班差不多,但很多事情不再有媽媽協助,
他必須在班級活動中學習規則、配合、等待、專注聆聽,
透過自己的能力去轉換各項學習,是獨立學習前很重要的一段時間唷!
3)4~6歲專業班(正式進入音樂知識與樂器演奏的學習):
此階段的孩子們自己獨立學習,
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將基本的樂理、音樂的表情、旋律、節奏,
還有樂器的使用,鍾琴的敲奏、直笛的吹奏、非洲鼓的打擊,
正式的帶領孩子們去認識、熟悉與掌握,甚至鋼琴、提琴與烏克麗麗的初探。
若有先前課程的經驗,孩子在這一階段會非常有成就感與信心,
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著墨在音樂上的創作與運用。
做更高一層次的音樂學習與展現,樂器的合奏,節奏與旋律,甚至和聲的搭配,
這是正式”玩”音樂的階段。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透過團體遊戲的方式,
孩子會很自然地將複雜的、知識性的、感覺枯燥的樂理
(如五線譜、節奏符號、曲式、…等)吸收得很好,
為他未來學習單一樂器(如提琴、鋼琴、烏克麗麗…等)打下基礎功,奠定了良好的概念!
..............................................................................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奧福上那麼多年,然後呢?!
這種問題其實就像學了鋼琴,然後呢?!讀完大學研究所,然後呢?!
學了跆拳道和體操,然後呢?!……..是一樣的。
學什麼東西?想要達到哪一個目標?達到目標後要做什麼?我倒是覺得結果不是那麼重要!
如果學什麼最後都一定要有一個結果,那麼我覺得人生很疲憊!
因為當你達不到的時候就會變得很煎熬與產生負面思想。
我認識一些歐美的家長,尤其是歐洲的男性家長,
在等待孩子準備與收拾的過程中,若是看到樂器都會上前敲奏一下,或是演奏一下,
隨便一下就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名曲,抑或是隨興的抒發,
等待孩子的時間他不無聊,卻同時帶給了很多人美好的時光,
我問他們怎麼這麼厲害?!他們說家鄉人都是這樣,他彈得並不好,
但家鄉的人各個都是這樣,有的還會小提琴彈吉他,有的會很多樂器,
這些是我們的基本能力,就像做飯做家事,並不稀奇!!!
是啊!我常常覺得有機會能夠去學習,是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不過現下大環境課程很多,種類也多,型態更多,琳瑯滿目,
在選擇性懭大之下,孩子也覺得學習得來很容易,相對的要能夠珍惜就是一種挑戰了!
如果說學習一項能力,孩子也有學習的意願,透過家長的協助奠定他學習的態度與習慣,
我想學什麼,以及學到什麼程度已然不是問題了,
而是未來當他需要在建立一項能力時,他知道他該如何做,
以及他能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與狀態。
任何一項能力沒有個3年5年,成不了氣候,沒有個10年也不太可能發光發熱,
所以啊!用心認真且珍惜的去投入在學習與建立能力的過程中,
比我們去思考之後可以怎麼樣要來得重要啊!
懂點藝術,懂點音樂,生活能更豐富,
需要用到該能力時,僅需花一點時間稍稍準備即可,
多一項能力,多一個人生工具,
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曾經用心學過的哪一項能力會在何時派上用場!
小林老師到現在仍舊積極學習,也保持持續學習和挑戰自我的習慣,
人常說”快樂學習”,的確是,快樂的學習很重要,
但沒有要求與壓力的學習,人無法成長與突破。
學習可以很快樂,但練習始終是跟快樂不相干的,可是透過自我的練習,
當我們突破的時候內心的滿足與喜樂是真快樂,那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成就感。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啊!僅有學習,沒有複習練習,
僅僅只是表面的,要能內化學習,並轉化運用,沒有足夠的練習與複習又怎能達成呢!?
學習一項能力,最重要的是過程中面對挫折與困難時,透過引導與協助幫助孩子去面對這樣的歷程,
當他慢慢的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去調適,去整理,去面對,去克服後,
將對他的人生有著極大的幫助!
不是因為我教音樂,所以我大力支持孩子都有音樂的基本學習,
反倒是因為覺得應該大力支持孩子都擁有音樂的能力,
所以我放棄了我最熱愛的幼兒教育,
轉而進入音樂教學的園地,
因為,音樂與藝術對於一個人的完整性與自我了解和自我釋放太重要了!
一點點的心得與想法和身邊的大家分享~~~~~
謝謝您們的閱讀,希望對於您們選擇課程以及思考孩子的學習上有幫助!
...............................文章 BY 小林老師 / 林維茜 /林老師的童趣樂園...............................